台北市廣達兩萬四千坪的陽明山山仔后美軍宿舍群,近來雖面臨即將被標售的危機,然而卻有一群充滿活力的社區居民及專業者, 正努力為這群美軍宿舍爭取保留與再利用的雙贏機會,希望以具創意且兼顧公共利益的規劃方案,為陽明山留下珍貴的資產與難得的景觀。
3月18日,山仔后文史工作室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舉辦了一場歡樂有趣的春天社區發表會, 邀請您來現場,一同為16個創意方案評分,投票選出您心目中理想的陽明山未來。
現場同時有Livie Band迷你演唱會,各式美式輕食與二手市集, 讓您在陽明山的早春,美軍宿舍的網球場上,體會一場充滿美式風情的午後饗宴。
時間:3/18(六)12:00~17:00 地點:前太平洋聯誼社網球場 (陽明山山仔后國泰街2號,山仔后頂好超市左轉直行約5分鐘)
交通方式: 機車:沒有管制,可騎仰德大道上山 汽車:仰德大道交通管制,改由天母北投上山 公車:花季上山公車非常多,可至劍潭捷運站搭紅5、小15、303。或至中山北路中正路搭260。假日另有休閒公車109、110、111可以搭乘,可上「台北市大眾運輸及公車路線查詢系統」查詢,。請至:山仔后派出所站下車,下車後,過馬路沿凱旋路直行5分鐘可到達發表會會場。
徵求現場義工!歡迎熱情有勁的你,當天前來幫忙我們!
請連絡:02﹣23686455 周佳慧(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 )
(詳情請見)
|
◆相遇政治
老實說,我到今天都還滿懷希望著相信,政治:它應該可以做些什麼,讓它能發揮最大的功能,成為一個整合協調的平台,可以解決很多事。這是我當初對於政治、及對自己就讀政治系最原始的初衷。直到看到片中公務體系的踢皮球、公務機關的貪污、政治人物冠冕堂皇的演講,雖然如此,心底裡暗暗訐譙之外,我都還願意相信,台灣的政治如果在大家有心要改變這種醜態與窘境的期望之下,是會有改變的可能。
也許只是我太天真浪漫的以為,但這就是我對政治的初衷,至今沒變。看到影片中數個公務員敷衍了事的畫面、老百姓面對官僚體系的無奈、政府與政治人物的無能、除了跟大多數的人一樣會心生訐譙之外,我總覺得有部分責任是不屬於政府該背負而是人民自己造成的。息事寧人不得罪人的心態,民眾自食對政治禁聲的惡果,長期以來我們的父母不也都是以公務員是金飯碗、鐵飯碗的循循善誘鼓勵著孩子們往「安定」的生活追求,一再的強化公務員金飯碗、鐵飯碗的印象,如此,又怎能冀求會有願意任事負責的公務體系與公務人員。
◆遇見新聞
不論是平面的文字或是鏡頭裡活生生的影像,都無法還原事情的整個面貌。即便是紀錄片,也只能是跟著記錄片的攝影機框框看到比新聞攝影機稍稍接近真實的紀錄而已。《在中寮相遇》片中,出現了幾個新聞畫面,有中寮鄉長因涉嫌私藏921賑災用品、老夫老婦受震無依、中寮鄉民北上台北內湖幫忙清理因颱風淹水的市容 ~ ~ ~。這些畫面我都在過去的新聞報導中看過,突然在看紀錄片時看到,忽然有股感覺:哦!原來就是這裡。
紀錄片比較清楚的澄清了一些新聞報導為了博取同情、為了賺人熱淚而下的出乎事實之外很多的取向。這是台灣新聞媒體蓬勃發展下的一種怪現象,為了表示自己的新聞內容最值得同情、最具意義、最有價值,而記者們、主播們、主編們就發揮自己無限的文采創造出一篇篇最美麗的或最醜陋的新聞,全然不顧被報導當事人心裡的感受。
◆遇見生活
當影像中的人不害怕鏡頭,很真實的對著明明手拿著攝影機的導演,講著就像是對話般的內容,活生生的生活在眼前被重播。我們看到受災戶為了重新拾起新的生活,這個新生活不僅止於回到地震前而已,而是希望藉這個或許付出太多代價的機會能夠有一個比地震前更好的生活。於是開始思考自己與生活週遭的關係。地震表面上看起來是打破了許多原有的關係鏈,人與人的、人與土地的以及人與生活空間的習慣,但當你有機會再造一個生活空間時,人開始思考的便是一整組的生活條件改變,有人際關係重新建立、農作物栽種、新的空間規劃,這樣的過程中看似簡單,但要拋棄的何止是自己長期累積的不良習慣而已,根本是要用一套截然不同思維來面對新的生活,這個思維不見得就是多新、多前衛的改變,反而是重拾過去比較適合於山林與農村生活的態度。
◆遇見感動
當一群人,彼此在地震前或許都不相識,卻因為機緣都來到了中寮,有人來編社區報、有人來幫忙構思新的都市計劃、有人來幫忙建築構圖、有人拍紀錄片、遇到了地方上想重挖水圳的人、想幫忙村民解決組合屋問題的人、想回到中寮重新面對自己婚姻生活的人。這群人遇在一起,便擦出了這樣的火花,《在中寮相遇》。
《在中寮相遇》,除了遇到感動,還遇到前面所說的照妖鏡。把台灣所有大大小小的毛病都在地震後在中寮縮影呈現,而此紀錄片就很真實的很誠實的呈現出這一切。沒有一絲矯情與濫情。
◆遇見自己
每個人生活在這塊土地,或多或少都有既屬於自己也屬於社會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大,往往都在你回頭看自己時發生。而我們卻一直沒讓自己有機會去面對、去思考、去認識這個「家」的問題。少年時離家求學、年輕時出外打拼、稍長點決定告老還鄉時卻顯得近鄉情怯。這是你我個人的問題也是社會長期以來工商業發展之後帶給我們的城鄉差距,進而影響你我,尤其是離開鄉村謀生活的孩子們。
導演說她拍紀錄片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劇中挖水圳的主角們其實也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些無意間到了中寮相遇的每個人不都是如此嗎?給自己一個機會,相信你也可以看見那份激情、憤怒與感動,憤慨於台灣被地震照出的醜陋也感動於再生的可能。地震未嘗不是個契機,如果你也看了這個紀錄片,或許哪一天我們會在中寮見面。
我決定找個時間去中寮看看,走一走那條水圳。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