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馬導演楊力州 開拓紀錄片市場





雖然國片不景氣,但近年來,不少小成本的紀錄片,卻擠上了院線,創下了不錯的票房佳績,為台灣的電影工業,開創出另一種可能性,但紀錄片的未來是否就前景看好呢?今天的文化臉譜,我們專訪到剛出爐的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楊力州,來看他、如何看待台灣紀錄片的未來。


描寫花蓮美崙國中的足球小匠、有血有淚的奮鬥歷程,這部紀錄片,讓導演楊力州,拿下了生平第一座的金馬獎,不過,拿著獎盃,楊力州卻說,得獎只是十秒鐘的喜悅,得獎後面對的是更大的壓力。


楊力州得獎的影片才剛下院線,在國片不景氣的情況下,紀錄片上院線,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不過,紀錄片真的沒市場嗎?打從1997年、中研院研究員胡台麗人類學式的紀錄片首度登上院線後,兩年前的跳舞時代、以及紀錄九二一受災戶的生命、再到喚起大家關注台灣農業未來的無米樂,近十年來,一共有十五部紀錄片上院線,平均四五百萬以上的票房佳績,都證明了紀錄片不是沒人要看。只不過,在國內,紀錄片能得到的資源,卻是少的可憐。


身為台灣紀錄片工會的理事長,楊力州再忙、也會撥空出來為新上映的紀錄片站台。


拍了十多年的紀錄片,楊力州和很多導演一樣,大部分的時間得四處在校園、在影展中奔波,宣傳推廣紀錄片,雖然紀錄片已經逐漸擺脫小眾、非主流的刻版印象,但楊力州認為觀眾的成長還是有限,紀錄片工作者能申請到的資源還是不多,因此,他打算把這部片的票房收入,回饋給紀錄片工會,資助更多導演來紀錄真實,藉此來拋磚引玉。


記者蘇玲瑤、袁宏書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qma09822124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