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從南藝修復完畢的影片經由大都人員再次確認後, 將影片長度、呎數等內容註明於片盒上
| |
 |  |
| 黑白沖洗機之一隅 |
 |  |
沖洗測試的底片 | 黑白沖洗機沖出來的底片等著晾乾後檢視 |
 | |
沖洗完的底片置放在光桌上確認其濃度 | |
| |
Telecine
Telecine (膠片轉磁帶/數位影像)簡稱TC機。這個階段的工作目的主要是針對完成翻拷聲音及影像的複製膠卷進行數位化前的轉製工作,將膠卷的影音透過 TC 機轉換至 DV-CAM,提供電腦製作成數位化格式,便於儲存及使用管理。
|
 |  |
| Telecine的機 器 (PHIPIPS QUADRA VISION) |
說明:因T C機在影像明度顯示及調整上有0~100的色階級數,可針對每個CUT做明暗度之調整,可將影像因轉製而流失之層次減至最低。 |  |
| 藉由波型來調整畫面色階
|
1. Tc機轉製步驟 翻拷之膠捲。標籤上註有「標示片名」、「影片編號」及「影片呎數」等資料。
|  |
上膠卷至TC機並定位
| |
 |  |
Stand By ( 定位 )
| 將翻底拷貝完的新影片 放至Tc當中 |
 | |
確定聲音磁頭的位置 | |
藉由明度波形器來調整影像之明暗度
| |
 |  |
依監視器之影像,來微調膠卷明暗度
| |
 |  |
設定Timecode微調SDR-40
|
DV Cam帶貼上標籤
|
 |  |
2. Tc 機轉製訊號說明
|
 |
Tc機 (PHILIPS QUADRA VISION)在畫面訊號傳送處理上,先經由色差訊號/分量訊號傳送至BETACAM(PVW-2800),聲音則先傳送至RF-451 Series 400處理後,再傳送到BETACAM。畫面與聲音訊號再一同傳送進DV-CAM(DSR-40)裡。 |
| |
影 片資料數位化 | |
影片資料截取進電腦後進行轉檔,此一過程即為數位化。將影片內容進行數位化目的是藉此延續影片生命。本計劃在數位複製階段除了由電腦將影片轉檔成影音分離 檔(M2V、WAV)與網路視訊串流檔(WMV)外,也利用Storm Navi軟體生成分鏡表(storyboard)提供畫面索引之用。在數位化的形式裡,影音分離檔擁有高解析度的畫質與聲質,可進行多樣化生產;網路視訊 串流檔WMV檔可以在網路平台上利用網際網路流覽系統進行觀看,以利未來建構資料庫系統使用。 1. 規格說明
本案數位化計畫所採行之數位規格,比照「文建會圖書及影音出 版品數位化及系統建置」之數位化規格所統一的標準,規格說明與影音載體規格圖如下: VCD:352*240 WMV:640*480 (文建會圖書及影音出版品數位化及系統建置 數位化規格) NTSC:720*480 (文建會圖書及影音出版品數位化及系統建置 數位化規格) HDV:1440*1080HD CAM:1960*1080
|
VCD WMV NTSC HDV HD CAM
|
 |
影音載體規格圖 (FRAME SIZE)
|
文建會圖書及影音出版品數位化及系統建置 數位化規格:
| |
影音數位化規格 | 轉檔類型
| 檔案大小 | 傳輸 Bit Rates | Video規格 | Audio規格 | MPEG2 (典藏保管規格) | 720*480 pixel | 8 Mbps Video:7,609,200 bps Audio:192,000 bps
| Aspect Ratio:4:3/16:9 Frame Rate:30 fps
| Layer:Layer 2 Mode:Stereo Sample Rate:44.1/48 Khz
| WMV (區域展示規格) | 640*480 pixel | 1500 Kbps Audio:96 Kbps
| Aspect Ratio:4:3/16:9 Frame Rate:30 fps
| Sample Rate:44.1/48 Khz | WMV (精華片段規格) | 640*480 pixel | 1500 Kbps Audio:96 Kbps
| Aspect Ratio:4:3/16:9 Frame Rate:30 fps
| Sample Rate:44.1/48 Khz |
|
2. 數位化操作程序 (1)電影膠捲(film)轉數位影像資料(avi): 影像數位化操作的程序,將「翻底拷貝」回來後的新膠捲,拿到Telecine機器過帶,將數卷膠捲分批轉錄進DV-CAM的帶子裡,此時,原本膠捲的光學 影像就會轉成數位資料(digital data)的影像檔案記錄,影像數位化所要進行的工作就此展開了。
|
 |  |
將膠捲過TC轉成 DV-CAM 儲存數位影音資料 | 一卷2小時的DV-CAM約可容納十來部膠捲影片, 完成後助教臉上洋溢笑容
|
(2)數位影像資料(avi) 進電腦分段編輯: 每一卷片長兩小時的DV-CAM裡,約有十來部不等的電影影像資料,為了符合文建會所訂的影音數位化規格,必須將帶子裡的影像擷取進電腦做「分段編輯」與 「轉檔」的動作。首先,開啟影像編輯軟體Canopus Storm Edit,透過IEEE1394傳輸線,將DV-CAM裡的影像資料批次擷取(Batch Capture)進電腦裡,為了有效降低電腦風險,每一批次擷取的長度不超過2G,設定9分鐘為安全長度,將DV-CAM的影像資料一次設定結束,按「開 始擷取」,電腦就會自動執行。
|
 |  |
一次將DV-CAM的時間碼設定好電腦會自動跑完設定值
| 設定擷取單位時間,以9分鐘為安全長度 |
說明:分段編輯:從DV-CAM擷取進來的影像資料,尚是未經過分段處理的大塊段落,因此在Canopus Storm Edit裡必須將影片一段一段裁切好,去除掉每段前面的Color Bar,詳細檢查影片內容的完整性與聲音的有無,接著將每一完整的影片分批儲存,再輸出AVI影像檔,此時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若影片長度超過10分鐘者, 即AVI檔案大於2G,為了安全考量,輸出時要選擇「從時間軸輸出參考AVI檔案」。另外,為了方便日後管理使用,將一部影片存一個檔案,同一卷DV- CAM存一個資料夾,避免發生錯亂或找不到的情況。
|
|
 |  |
將擷取進來的影片做分段處裡 檢查影片內容,刪除color bar | 將一段完整的影片輸出 AVI |
 |  |
建立專屬的檔案資料夾存放匯出的電影視訊檔AVI | 將分段輸出的電影檔鍵入檔案名稱與路徑後,分段編輯即 告完成 |
(3)編輯後的數位影像資料(.avi)轉檔操作 (m2v/wav/wmv):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轉檔。開啟轉檔軟體Canopus ProCoder 2.0,匯入(Add)要轉檔的影像檔案(.avi),選擇要轉檔的類型(category),在此我們要選擇兩種類型,一種是符合 MPEG2-720*480的影音分離檔(MPEG-2 Elementary Stream),選擇「DVD」(MPEG2-DVD-NTSC ),這個選項可以將電影視訊檔(.avi)分成影像檔(m2v)和聲音檔(wav),還原到早期電影拍攝時的作業環境-影音分離; 另一個類型,選擇「輸出到網站格式」Web(Window Media,640*480,1Mbps,using NTSC sources, for download),可以製作出較好的影音播放檔。兩者都符合文建會所訂定數位化規格(MPEG2/WMV)的要求與標準。因此,陸續將每一個影片的檔案 (.avi)經過此道轉檔程序設定,循序輸入「儲存路徑」與「檔案名稱」後,再檢查一次設定值,待檢查無誤後,按下轉檔(Convert),電腦就會自動 執行,每一個電影視訊檔(.avi)都將輸出三個檔案,分別是影音分離檔的m2v和wav檔,還有網路播放的wmv檔。
|
 |  |
開啟轉檔軟體Canopus ProCoder,進行最後的轉檔動作 | DVD選單下,選擇符合文建會影音數位化規格的數據設 定 |
 |  |
選擇影音分離檔MPEG-2 Elementary Stream,使影像 和聲音各別建立檔案
| WMV的參數設定,選擇符合文建會規定的格式 Window Media,640*480,1Mbps,using NTSC sources,for download |
 | |
將MPEG2和WMV設定好後, 目標清單會表列出來 | |
 |  |
右上角顯示轉檔輸出後的檔案名稱, 分別是m2v、wav和wmv三個檔案 | 按下下方的轉檔(Convert)後,電腦立即逐一 進行 轉檔的數位編碼處理,整個數位化過程至此全部結束
|
3. 數位化教學工作坊 12月6日進行的數位化教學工作坊,參與成員主要為影片修護研究人員為一主體,工作坊的目的是希望學員們能了解影片修護結束後,影片內容是如何利用電腦再 次進行數位複製與生產。教學內容涉及到現今數位影音產品的內容、影音媒體數位化規格內容、電腦硬體說明、轉檔軟體的使用步驟。當然以教學為主的過程中,還 必須制定一套大家共同遵守的電腦存取與使用規範,以方便未來管理之用。
|
 |  |
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們 | 影音載體規格圖說明 |
 |  |
負責數位化的同學進行講解 | 轉檔軟體的使用說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