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線性到非線性—剪輯美學
專訪台灣資深剪接師陳博文老師
紀錄者:楊路得


陳博文老師在民國六十六年開始接觸電影時是由導演的相關工作先開始,因為在這段期間負責後製盯剪的工作,所以慢慢開始與剪接結緣。幾經考量後,民國六十八年辭去副導的工作而轉任專業剪輯師,當時副導演的工作薪資大約四萬元,而剪接的工作只有五千元,但對於當初的選擇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後悔過。至今,經陳老師剪接的作品將近有150餘部。
一般人都會認為剪接和剪輯是同樣的東西,其實兩者仍有些微的差異。剪接是把導演拍攝的東西先做粗步的整理,照著導演拍攝的畫面每個每個按著鏡號接起來,主要是著重在於“技巧”。但是剪輯不是只有剪和接的技巧,還外加了“創造”。一般導演在做的都是原創性的工作,把沒有變成有,就像一部戲導演要把他從沒有到最後的完成品,而導演與編劇都偏重在原創性的創造,而剪輯是在做“再創新”的工作,就像是小學時都有做過“句子重組”的功課,老師會出一些單詞、句子,然後讓學生重新做排列組合,其實這就是剪輯的工作。剪輯就是把導演拍攝的一些素材,把他拿來重新編輯,變成連導演都沒有想像到的全新作品,這才是剪輯,因為剪輯是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


剪接要做的工作比較簡單,只要把單個鏡頭連成一個完美的連續動作。有時所擁有的素材,看起來是不完美的,但是靠著剪接之後,就會變成一個故事。就好像一篇文章是要用文字、詞句組合,是用文字來表達一種意念,表達作家的想法,電影是一種創作,是用影像來表達導演的想法和意念,該如何用影像來傳達一個故事,讓觀眾都可以瞭解,就要靠著剪接把意念傳達出來讓觀看著知道。所以剪接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能不能拍出一部好的東西是要靠導演,但最後作品會不會是好看,大部分都是要靠剪接。如此一來,剪接與導演的關係是非常的密切。
一般人都以為陳老師只有在做電視、電影的剪接工作,其實陳老師也有跨足到紀錄片的領域,而紀錄片的剪接、剪輯方式又與電影電視的方式不同,如何讓看似沈悶的紀錄片變成一部是充滿活力的片子,讓觀看者對影片後面欲要傳達的意義,能夠深刻的體會,紀錄片可以清楚的看到剪接者所發揮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剪接紀錄片時對於陳老師來說是一項全新的挑戰,會接觸到紀錄片這領域,是因為與蕭菊貞的結緣,蕭菊貞當時在拍攝紀錄片紅葉少棒的發展,但片子不太好剪,所以求助於陳老師。當時陳老師掙扎是要接或是不要?畢竟紀錄片的性質與一般劇情片的性質不一樣,是更具有挑戰性的,紀錄片是沒有場號、鏡頭,且剪接的過程中很多影像是會一變再變,完全要用腦筋的,在戲劇的結構上要去做思考。因為紀錄片只有導演知道全部的細節,也只有導演知道剪接者做的剪接有無符合他本身的要求。所以在剪紀錄片時真的是要靠著對影像的敏銳度和對解讀事件的精確性,還有本身的經驗,相互配合下,才能與導演創造出一部好的紀錄片,畢竟紀錄片在很注重導演的表現風格。只有剪接者自身才知道有沒有幫到導演的忙,而剪接又對導演的幫助有多少也只有導演才知道。陳老師提出,其實得不得獎,不是只有靠其他人來肯定,而是要從導演的口中得到鼓勵與讚賞,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做剪接時,要不斷的去思考如何才可以創造出特別意義的影片,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如何在剪接時把不同的鏡頭的可以用在最適當的地方,只要多花一些腦筋即可創造出另一個擁有最佳效果或是讓人驚訝的影片內容,也能讓原本所拍攝的鏡頭變成更有意義。另外,剪接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以生活經驗彌補導演的不足。陳老師引用了一段影片做為例子:弟弟替久病的哥哥擦背。鏡頭有特寫哥哥的背部,但是生病久的人,背部都會有褥瘡,但是找來的演員並不是久病者,也無法靠化妝來做效果,這時候剪接也就扮演觀察與檢視者的角色,要補足導演不足之處,更要用最不花錢、不花時間的方式替影片做處理。有時演員的演技不好,也是要靠剪接來做補強,讓影片能夠完整的呈現,所以剪接已經不再只有技功、美學的組成,更要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
做一個剪接還不只有對影像敏感,也要對音樂有感受,在剪接的過程中要讓音效能與影像做搭配,讓音樂、音效能夠在影片中真正的做發揮,要在影片的剪輯過程中創造音樂的新空間,使得這些效果完全的搭配起來。以紀錄片來說,因題材都比較沈重,所以紀錄片更須要有呼吸的空間,就需要靠音樂的鋪陳和空鏡頭的運用,這些在剪接時都要做預留,才不會讓一部片子像是呼吸急促般或是看了有如窒息之感,所以,剪接也要與音樂、音效相互的配搭運用。
做一個剪接師對任何事情都有要感受,不管是音樂還是影像,如何把平淡的鏡頭變成有意義、創造出新的意義出來,除技巧是重要的,另還是要靠腦筋去想,去建構,不能只有靠著“我的感覺”。感覺是敷衍的,要有最終、具體的呈現,可以讓導演、讓觀眾有感覺才是重要的。
針對剪接所需要具備那些條件,陳老師提出:1.冷靜。2.反應要快。3.有耐心和耐力。4.要有電影感。附帶的條件,要有美術的鑑能力。要有文學的基礎,才能清楚的傳達出意念。對音樂的靈敏度,還有一個非重要也是陳老師的良心建議,外文能力一定要好,才能打開自己的視野與世界,除非說自己的眼光只放在台灣的話另當別論,如果自己想成為一名具有國際觀的剪接師,首重的還是自己要有好的外文能力。
當下剪接的軟硬體非常的多,不論使用哪一種,請一定要記住:工具是讓你利用,而不是讓你被工具困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qma09822124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